第742章 旅行者

不花钱的东西,土耳其帕夏自然是笑纳了。感谢之余,也同意了中央帝国的电讯公司进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,经安西到波斯,再到伊斯坦堡,拉了一条电报线路。土耳其帕夏第一次与李琬通电报的时候,表情充满了敬畏。中央帝国的先进程度,再次震慑了欧洲。

因为中央帝国的走向变化,大批欧洲留学生进入中央帝国学习,多数人选择留下,少数人回国,这也造成了欧洲科技水平的发展提速了。

这个时候英法也搞清楚了电报的原理,他们也在拉电报线路。于是数年之后一条线路将伦敦和巴黎联系起来,并且联系上了欧洲各国之后,又联系上了伊斯坦堡。十九世纪上半叶,世界进入了电报时代。各国之间,有事情也可以电报联系了。

美洲的情况是停战,并未划定边界,这次不是M国的想法,而是李宇的想法。这次战争,李宇的南方收获的领土更多一些,相比之下,贾芝的北方只是占据了五大湖周边,中部的上去地带,最终采取了羁縻制度,就是说允许他们自治,甚至连税都不用上缴。

这一招还是挺坑的,本就是一个松散的联邦,看到中部几个州的待遇之后,各州的诸侯不禁在想,我也可以的。

联邦政府的财政出现了天坑,大量的在欧洲发行的债券被迫延期违约。联邦经济一泻千里,政府预算被搁置,出现了停摆。

苦心准备多年,处心积虑的想要独霸美洲的战争,走向了相反的结果。

这场战争给英国人带去了不小的好处,他们在印度广种棉花,狠狠的赚了一笔。

至于印度人因为粮食减产出现的饥荒,那没事了。女王看不见,首相也看不见,总督更是看不见。

这种事情出现在中国任何一个时代,不翻上几个省,那都是对不起陈胜吴广打的样。

在印度就一切都没问题,不就是饿死几百万人,哪天不饿死成千上万的,这也值得惊讶?

就很神奇!

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来生,然后就赢了。这逻辑完美闭环了!

可怕吧?这可不是瞎编的,现实中孟加拉地区饿死了上千万,愣是没造反。

印度教真是牛逼的很!

搅屎棍在印度的时候,真是名副其实。

欧洲各国逐步进入工业化,英法作为领先者,全力在非洲经营殖民地,比利时也跟著分了一杯羹,其他国家去的慢了,只能沾点汤汤水水。

伟大的维多利亚女王,没法从中央帝国获取足够的市场和利益,伟大的含量降低了不少。

从贾琏的角度看问题,中央帝国的军队没有抢了白金汉宫,那都是因为太善良的缘故0

嗯,区别还是不小的,主要还是受限于人口。尽管现在的中央帝国,人口已经很惊人了。

1841年,对于贾琏说很有意义,对于别人而言,则是另外一个意义,贾琏终于从内阁退出来了。

比贾琏年轻了十五岁的费云成为了首辅,但是看外表,费云比贾琏还要老。

至于贾链,七十岁的人了,看上去除了头发花白,依旧是红光满面。

退休之后的贾链,被京城大学聘请为教授,并且特意开设了一本国际政治的课程。

这份好意,贾琏婉言谢绝了,表示要开始全国旅行,趁著还能动,到处走走看看,免得将来走不动。

张柱子比贾琏早走了几年,他儿子张小柱接了他的班,成为贾琏身边的常随。

尽管这一家人将军都出了几个,依旧还是霸占著贾琏常随的位子不放。

王熙凤走路都需要人搀扶著,自然不能跟著,黛玉和宝钗也不年龄了,没法子跟著贾琏出门去浪了。

三个老女子凑一起,要求贾琏每到一个地方,就要写一封信回来,将见闻汇报过来,就当贾琏替她们去看看这锦绣山河了。

贾琏做了个规划,从京城出发,先到洛阳,然后转车到长安。

这一趟贾琏身边就带了两个随从,乘著火车,是个站就下车看看,住上两天。

贾链上火车时候,内阁全体到场相送,费云看上去还算精神,一副轻松的表情,总算是把贾琏给熬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