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2章 火箭制导技术的选择,主动雷达导引

这种技术,能用于泰山的火箭吗?

方文摇头否定。

太原始了。

v2火箭数百公里的射程,就算使用了惯性制导设备,也不过是保证方向不出大差漏,但实际命中目标偏差,可能会有数公里到十公里范围。

这还是远程火箭制导,如果用于短程火箭弹,效果会更差。

还有一种方法,结合人工操作的无线电遥控制导技术。

操作员通过目视观察曳光管修正飞行路径,一旦发现偏差,就通过无线电装置启动火箭助推器使火箭弹在途中调整射向。

但这种操作,对人员的要求非常高。

否决了这两个方案后,方文继续思考。

其实,主动雷达导引头是最优方案。

但这种技术实现难度也是最高的。

所谓主动雷达导引头,是导弹自身携带雷达发射机,通过主动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波实现自主制导。

这种技术使导弹具备“发射后不管”能力,可以显著提升了作战灵活性和命中率。

虽然他有这方面的知识,但如何实现,却没有头绪。

为此,方文起身开门,对门外的龚修能道:“去请姜文瑾过来,我有事要和他谈。”

“是。”龚修能下楼去了。

十分钟后,姜文瑾来到方文办公室。

“总经理,您找我什么事?我手上的项目正好在紧要关头,不能耽搁太长时间。”

醉心于科研的姜文瑾说话就是那么直接。

方文倒是不介意,微笑道:“坐。这次找你,是想解决火箭弹的制导问题。桂南空战我们用了1800枚航空火箭弹,其中很多都浪费掉了。对于我们泰山军工来说,承受不起这么大的消耗。咱们得搞出能单发命中的制导技术。”

姜文瑾,眉头微微蹙起:“您是想给火箭弹装‘眼睛’?这难度很大。”

“是啊,我也知道,一开始我考虑过两个方案,要么用惯性陀螺,要么靠无线电遥控,但前者精度差,后者太依赖操作员,都不实用。现在我想到一个新的方法:主动雷达导引头。”

方文抛出想法,见姜文瑾眼神一怔,又补充道,“就是让火箭弹自己带雷达,发射电磁波找目标,然后根据信号反馈自动操作,实现‘发射后不管’。”

听方文这么一说,姜文瑾顿时来兴趣了。

“这倒是个好的研究方向,但技术难度肯定非常大。总经理,你不会只有这个概念吧。”

“我确实有一些想法。这要从一种动物说起。”

“什么动物?”

“蝙蝠。”

方文在纸上画出蝙蝠的图像:“蝙蝠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,白天躲在暗处,晚上却能精准捕捉飞虫,哪怕闭着眼睛也不会撞墙。它们靠的不是视力,是嘴里发出的超声波。”

姜文瑾顺着他的思路,眉头渐渐舒展,像是抓住了关键:“您是说……蝙蝠的超声波定位,和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原理一样?”

“正是。”方文拉过一把椅子,和姜文瑾并肩坐下,随手拿起桌上的铅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,“蝙蝠每秒能发出几十次高频声波,声波碰到飞虫或障碍物会反射回来,它的耳朵接收回声后,大脑能快速计算出目标的距离、方向和速度。咱们的主动雷达导引头,其实就是在模仿这个过程——雷达发射机相当于蝙蝠的嘴,天线相当于耳朵,信号处理器就是‘大脑’。”

姜文瑾盯着图纸,手指在“雷达发射机”的标注上轻轻敲击:“可蝙蝠的超声波是机械波,雷达用的是电磁波,两者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性完全不同。而且蝙蝠的大脑能实时处理回声,咱们用什么方式来实现火箭弹的‘大脑’呢?”

“这就是我找你的原因——咱们不用一步到位。”方文在图纸上写了几个字‘简化运算模块’,“我们不需要制作一个复杂的大脑来思考问题,而是单纯应对雷达反馈一件事,这就容易许多。在不追求全自主的情况下,雷达只负责测量距离和方向,把数据传给预先设定好参数的机械模块,由模块控制尾翼调整姿态,就像蝙蝠靠本能反应躲避障碍一样。”

他顿了顿,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巴掌大的零件,那是为了雷达小型化而制作的磁控管,“我们这个雷达磁控管能产生 10厘米波长的电磁波,如果再做小点,就可以装进火箭弹的头部。它不需要消耗大量能源,只在发射后 3秒内启动,先锁定目标大致方向,之后靠惯性和简单的回声修正。”

姜文瑾接过磁控管,对着光线仔细观察,眼神越来越亮:“您的意思是,先做‘半主动主动结合’的过渡版本?发射时靠炮舰机的雷达先‘照亮’目标,火箭弹的雷达接收到反射信号后,再自主调整?”

“没错。”方文笑着点头,“这样只需要做好2件事,雷达锁定,发射修正。实现起来就简单多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