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族们为什么输了才会改变,又为什么要改变,威廉想不太明白。刚想再多问几句,结果本能的感觉到船速慢了下来,还有帆索与索具摩擦发出的咯吱声。立马火冒三丈,一边骂一边跑向了前甲板。
“嗨,威廉!看上面,让瞭望手问问前面到底怎么了!”
科恩的反应与威廉不太一样,他也纳闷旗舰没下令船队为何会降帆减速,但并没去马上责怪操帆手,而是抬头看向了主桅顶端。片刻之后发现了问题所在,瞭望手正在打旗语,好像是发现了什么问题。
说起旗语,这是他回到欧洲组建东印度公司分舰队后采取的第一个大动作。在巴达维亚任职了这么多年,要说一点没有觊觎大明海军的技术肯定是瞎说,多多少少也探听过一些,比如造船、帆具、火炮、导航之类的技术。
太复杂的技术缺少必要的核心计算方法,即便天天看也没啥用。但有一样东西不用有太深的学识就能掌握,那就是大明海军采取的海上联络方式,旗语。
欧洲各国海军也有旗语,比如在桅杆上挂出各种颜色、数量不等的旗帜,用来表达约定的含义。但都很简单,比如返航、纵队、横队、准备战斗之类的,再复杂的含义就无能为力了。
而大明海军采用的方式更有利于交流,两面小旗子,用不同颜色和挥舞动作代表不同词汇,连起来就能变成一句话,含义可以比较丰富。
为了克服汉语词汇量太大,不好对应动作的缺点,大明海军干脆用拉丁语的26个字母代替了汉语。每个动作加上旗帜的不同颜色,分别代表一个字母。接受者只需背下26套动作,就可以相距几百米甚至几公里简单交流了。
不过经过长时间观察,科恩发现大明海军使用的拉丁语与欧洲的拼写方式不太一样,少数类似,大多数根本不是一个意思。同时也不是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,很是奇怪。
据大明海商们传言,这种语言是大明皇帝为了保密单独给海军和陆军新创建的,叫做新概念语,具体拼写方式目前还是个谜。
(本章完)
第1312章 运兵船3
在这方面欧洲的做法是藏兵于民,平时只保持小规模常备战舰,遇到战时马上从民间征调水手。
比如荷兰海军,常规时间里只有不到1万人,50多艘各类战舰。与近30000艘远洋货船比起来,连个零头都不够。
但到了战时,很快就能把货船改装成武装商船或者私掠船,商船水手摇身一变就成了海军士兵,多少取决于军费和舰炮数量。
大明帝国则是采用了另一种方式,可以称为藏兵于军。大明海军有200多艘战舰,不算陆战都司作战人员5万左右,听上去好像也不富裕。
可这5万人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水手,按照欧洲的标准几乎等于5万名舰长、大副、水手长、炮长和领航员。
以每艘战舰配备30名各级军官算,这50000人可以驾驭1600多艘战舰,且战斗力不会下降太多。
也就是说大明海军只要舰船和舰炮数量够,马上就能膨胀8倍以上,还不会因为新兵太多影响战斗力,这一点比欧洲用商船水手充数要强多了。
当然了,成本也会高很多。培训高素质的水手很贵,留住高素质的水手更贵。也就是大明帝国养得起,换成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得把国王吃破产。
实际上大明帝国也养不起,所以才会不停扩张,而海军就是扩张的主力。换句话讲,大明皇帝是在用掠夺来的财富养海军。
这也就能解释他为什么突然想对新大陆下手,亚洲海域都被抢的差不多了,必须寻找新的、高价值的经济增长点,或者叫掠夺对象。
虽然没与大明海军正面交锋过,但科恩不止一次参加过他们的军事行动,甚至与大明皇帝一起合作指挥过班达齐亚登陆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