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设立内阁顾问?”
“韩卿怎么有这个想法?”
朱由检询问道。
韩爌解释了一下陈继儒的建议,认为以他的名望和能力,足以担任顾问,为内阁查漏补缺。
朱由检听到是张溥向韩爌提议的,笑着道:
“这个张溥,自己做了雇工协会的总顾问,现在又想在内阁设。”
“不过你说的查漏补缺也确实需要,设立内阁顾问可以吸纳民间人材。”
“这样,内阁设立顾问组,聘请专家学者咨询,任期同样三年。”
答应了韩爌的要求,朱由检又担心内阁膨胀,叮嘱道:
“内阁顾问,一定要宁缺毋滥,优先从进士、元士、院士中选,朕下旨才能任命。”
“而且必须要公开,接受国会质询。”
“如果有人不适合,那就不要聘请。”
韩爌连连应着,对皇帝接受自己的建议极为欣喜。
虽然皇帝有这样那样的要求,但是他的提议被通过,证明了他在皇帝这边有地位。
或者可以说,皇帝已经把他看作下一任首辅,进一步给他放权,给他做事的权力。
朱由检确实正在给他放权,但要说完全没有控制,那是不可能的。
科学院其实就是内阁最大的智库,他早已安排张溥加入计发委。
接下来他还会安排皇室企业资助发展研究机构等民间智库,增强对朝野的影响力。通过潜移默化,扩张皇室的影响力。
当然,该给首辅的权力也会给,每个首辅都可以聘请内阁顾问,可以看作是私人助理。
这也是幕僚职业化的举措,给幕僚和智囊明面上的地位。
如果再出现汪文言那样的人物,一定会争取成为内阁顾问,落入他的眼里。
韩爌是有任用幕僚打算的,他知道皇帝对这一点很关心,要不然也不会设立中书监,给大臣派遣秘书。
不过有些幕僚,任命为秘书太过于羞辱人。所以他在听到张溥提议的顾问后,很快就觉得这是一个好职位——
有着内阁的名号,表示出了地位。顾问这个称呼,又显示出职责是解答疑问。
这个类似白衣卿相的称呼,很适合幕僚和民间人士,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。
要不然他也不会轻易答应张溥,在内阁设立顾问。
——
达成共识之后,朱由检准备任命陈继儒为内阁顾问。
并且制定了流程,先召集内阁大学士一起,对陈继儒考察询问:
“陈先生的基础物资一说,是一个好的建议。”
“朝廷征收徭役物资,是什么都需要吗?”
“不,最重要的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物资,维持大明安稳。”
“计发委需要确定什么是基础物资,加强对这些物资的采购和储备。”
韩爌等人应着,陈继儒道:
“物资会有损耗,如果损耗过多,会降低朝廷收益。”
“执掌管科院的张修撰,对此颇有研究。”
“臣以为应该在管科院建立损耗研究所,专门研究这点。”
朱由检笑着点头,又说道:
“不止要研究这,还要研究金融。”
“货币如何发行,那是一门学问。”
“既不能发行过多,重蹈宝钞的覆辙。”
“也不能发行过少,民间货币不够。”
“现在,市面上银价上涨,民众生活大受影响。”
“一个原因就是货币不足,泰西发生战争,减少把银子运过来。”
“银子少了就会银荒,银价会越来越高,到时纳银的农民,将会越来越吃亏。”
这个观点,出乎群臣意料。
负责财经的大学士郑以伟道:
“如此说来,银价岂不会一直要上涨?”
“朝廷以后如何征银?”
温体仁则拍马屁道:
“皇上明见万里,早已知道这点。”
“所以允许民间纳粮纳银自便,有什么缴纳什么。”
“银价上涨之后,百姓可以纳粮。”
大大夸赞了皇帝一通,认为皇帝有先见。
朱由检留着温体仁,就是让他附和自己的,闻言笑着说道:
“温卿说的正是朕的担心。”
“如果强制征银,银价上涨之后,粮价就相对下跌。一亩地三分银的赋税,实际负担可能翻倍。”
“但是改为纳粮,百姓就不用把粮食必须卖出去,他们的负担自然会减轻。”
“不过征粮会有损耗,运输也有成本。朝廷要想办法降低中间消耗,征集非常麻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