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刀就砍向了外戚和宗室!
现在的外戚和宗室,他们的利益核心不是土地了,而是银行和商业。
过去的十年时间内,外戚和宗室勾结官僚,在银行业搞出了不少烂摊子,商业上更是搞出了不少垄断经营的案例。尤其是针对民生必需品的商业活动,更是外戚和宗室搞事情的重灾区。因为这两拨人的贪婪,导致米价涨了五倍,煤价涨了六倍,盐的价格更是涨了十倍,油、茶也有三倍的涨价。当然这主要是在京城一个地方的事情,外地的情况要好一些,但也涨了不少。
涨价的原因不单单是因为宗室和外戚搞垄断经营,更主要的还是银的价格在下跌。
作为银本位的国家,中央帝国在这方面可没少吃亏,因为贸易的关系,赶上经济快速发展的结算,皇帝并未去整顿。
这两年经济发展停滞,皇帝才算是开始了动手。也不排除皇帝年龄大了,搞不动了。
贾琏看完电报只是冷笑了两声,当著两个年轻貌美的宫女的面,照样是冷笑。
我都八十岁了,还顾忌这个那个的,不是白活了么?
两位宫女一个叫彩云,一个叫冷月,都是十六岁的年龄。被皇帝安排在贾琏的身边,心里如何的不情愿,从来都不是她们能决定的。
好在这两位很快就发现了惊喜,别看贾相爷年龄大了,身体却很好,别看头发胡子都白了,依旧是龙马精神。
一树梨花压海棠之后,两位宫女对于身上背负的使命,倒是不太那么抗拒了。
总而言之,只要贾相爷能安心的从欧洲回到国内,那她们的家族就会获利。如果贾相爷选择去了东华不回国,她们的家族只是付出两个女子。
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事情,皇帝也不打算跟她们讲理,家里人把她们送进宫的时候,也没讲理。
李琬在位期间,对于后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收缩。明确了皇帝一后四妃子的格局,后宫的人数也缩减了差不多一半左右。
这个真不是皇帝主观上愿意改变,而是当今世界相对发达的各国,就没有中央帝国皇帝这种规模的后宫。
奥斯曼帕夏的后宫规模倒是很大,问题是跟谁比不好呢?跟它比!
李琬的手段在贾琏看来并不高明,上位的时候,利用外戚和宗室接管权利,年迈了让太子出手打击宗室和外戚树立威信。
这不免太为难太子了,这次行动注定非常的艰难。之所以这么说呢,因为宗室这些年也在发生变化,掌握了一部分的兵权。
如果这次行动是雷声大雨点小,倒也在正常范围内,明著看是拿外戚和宗室先开刀,也就是做给人看看,拿下几个任务,弄一点钱,然后名正言顺的整顿吏治,这大概才是李琬的真实用意。
战舰抵达印度的时候,当地总督采取了最高规格的接待。理由也很充分,英国能在印度长期殖民,这是贾琏执政期间确立的框架。
时间证明了这种框架的稳定,贾琏说话是算话的,并且影响到了后续的内阁。
上一次印度大起义是三十年前了,在英国人狡猾的策略之下,印度现在的情况近似于英国人统治土邦的王爷们,然后王爷们统治百姓。
印度的王爷们表示,你要是早这么玩,我们就不就早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么?只要能保证自身的利益,下面的贱民死活无足轻重。
也不是没有一些主张武装反抗的当地人士,不过是极少数。这地方就是这么神奇。
贾链在印度总督府发表了讲话,重申了当初制定的南亚次大陆的框架协议,表示不会帝国的政策不会轻易改变。
贾琏强调,中央帝国一向热爱和平,过去几十年的行动,本质上是恢复了传统的势力范围,是一次复兴,并非对外扩张。
至于东华,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,毕竟那边都建国了,还是帝国皇帝册封的。
热爱和平的中央帝国,一向重视内部治理,除非遭到外部的威胁,否则不会轻易改变国家策略。
贾琏的讲话,被欧洲各国解读为一种威。近些年欧洲发展迅猛,在各方面对中央帝国构成著威胁。此前十年,内阁态度不够强硬,所以把贾琏放出来,让他吓唬欧洲。
说实话,欧洲人还真信这个,毕竟奥斯曼土耳其还能存留,并且疆域依旧不小,这里头贾琏的当居首功。
若非贾琏当年对奥斯曼土耳其的军事支持计划,奥斯曼早被欧洲人肢解成零碎了。